做個沒有「信用」的人
近期美國債務觸頂,一輪擾攘之後,民主共和兩黨在10月17日死線前「成功」取得協議,參眾兩院「成功」通過提高債務上限至2014年2月7日。全球好像一下子鬆了口氣,因為問題終於「解決」了。如此「解決」,既是笑話,也很能反映現時常用的金融術語是如何充斥刻意誤導世人的語言偽術。
金融語言偽術充斥
「提高債務上限」,予人的感覺,就是將國債的數字增加,就可解決問題。可是,為什麼要增加債務上限?這個問題,就很少人討論。其實是「一字咁淺」──美國政府缺錢,卻又不能也不願減少開支,就不斷攤大手板借錢。一個大債仔不斷「洗腳唔抹腳」,靠借債度日,美其名曰「提高債務上限」。「提高債務上限」,實際上應稱為「無限濫借」。
說到金融語言偽術,「量化寬鬆」一定是表表者。明明是自恃特殊貨幣地位而濫發貨幣、強行貶值,將禍水引向全球,令全球多數人民同受實質收入下降及高通脹之苦,卻美其名曰「寬鬆」;明明是實行不負責任的貨幣政策,卻美其名曰「寬鬆貨幣政策」。偽術水平之高,令人瞠目結舌。「量化寬鬆」,實際上應稱為「濫發貶值」。
槓桿,本來是力學名詞,原指利用一個支撐點挪動較重的物質。到了金融偽術家手上,卻變成債務的代名詞,例如買家自付樓價三成作首期,餘下七成向銀行借,槓桿比率即為三比七。各種金融投資、產品、活動等等,都有不同的「槓桿比例」、「財務槓桿」等不同「槓桿」。說穿了,「槓桿」就是借貸、負債,是建立在借錢欠債之上的金融操作。
信用,本來的意思是信守承諾。信用,是誠信、是品德、是人格。可是,在現時的金融偽術下,信用的意思竟被歪曲成單純在金錢上借與還──借錢還錢的紀錄稱為「信用紀錄」、可借錢的數目稱為「信用額」、用以借錢的卡稱為「信用卡」等等。也就是說,一個人即使是一諾千金,但他從不借錢,這個人也是個沒有信用的人,因為他從沒借錢而沒有「信用紀錄」。「信用」一詞的歪變,等於將借錢和道德掛鉤,不借錢,反而不能證明自己有道德。何其荒謬!根據這個金融上的「信用」曲解,筆者至今仍為自己是個「冇信用」的人而深感自豪,因為自己從來沒有申請信用卡或申請任何借貸。
金融偽術以債為本
刻下金融文化中的偽術用語,還有很多很多。不難發現,這些金融語言偽術,大都和借貸有關,充分證明現時世界的金融體系,主要是建立在無限量的巨債:美債、歐債、中國地方債、樓宇按揭、信用卡、私人貸款……無論是國家還是家庭、個人,都「無遠弗債」。近二十多年來金融危機日益頻繁、打擊面越來越大,原因何在?一個「債」字,可以綜合地解釋。
有解決的辦法嗎?在世界和國家的層面,個人的力量有限,在家庭和個人層面,要解決就比較容易──認清金融語言偽術,不借一毛錢,做一個沒有所謂「信用」的人。
上文刊於2013年10月23日《香港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