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傻瓜喪權辱港
近日特首梁振英與菲律賓總統阿基諾三世會面,就三年前人質事件提出交涉。會面時,代表香港的政府首長好像小學生面見校長聽取訓話,事後又毫無結果,招來香港輿論猛烈批評,認為是喪權辱港。喪權辱港是肯定的了,問題是原因何在?菲律賓當局無賴,自是重要原因,但港府昧於國際政治和外交、整個香港看不起國際政治和外交,更是自取其辱。
港府眼中的國際,就是「盛事」和美英等西方英語白人國家:以為舉辦所謂「盛事」,將香港變成假大空的「盛事之都」,就能得到國際尊重;以為只要懂得說專業和商業英語,就是具備國際視野;以為只要依賴中國,所有人都會「買你怕」。結果如何?2005年世貿會議在港舉行,以為面上有光,最後被韓農殺個措手不及;2008年泰國政局動盪令遊客滯留,各國立即派包機接走自己的公民,香港「慢三拍」,出醜當場;2010年菲律賓人質事件港人死傷慘重,香港至今仍要受菲國侮辱。由此可見,腦中只有專業和商業的香港政府,根本是昧於對外交涉,不知國際政治為何物,完全不懂從歷次事件中汲取教訓,一心以為拉着中國的裙腳就萬事大吉,忘了跟尾當裙腳仔都要懂得自己走路這個簡單道理。難道要中國在所有國際場合都用BB車推着咬住奶咀的香港嗎?
政府做得不好要罵,但香港民間主流思維,除了罵政府外,對外交和國際政治的態度,跟政府其實也沒有兩樣。我有以下經驗:一位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十分認同香港現行政商建制,我和他提及國際政治和外交時,他不屑地說:「香港不需要懂這些,外交有中央出頭。」完全是外交裙腳BB的腦袋。十年前,一位同學報讀了國際政治,她向我表示,身邊的人一味問她:「讀國際政治有甚麼用?讀完賺得了多少錢?」相比於菲律賓,香港很富有,甚至可說是菲國的老闆(聘用了十多萬菲傭),但在向菲國討公道時,坐擁巨大財富卻昧於外事,又有甚麼用?
香港長期以來標榜自己是「國際城市」,但卻可笑地鼓吹「應只談經濟不談政治」,結果就變成一個「不懂國際政治的國際城市」。國際政治詭譎多變,各國各地在爭取自身利益(包括香港自以為懂的經濟利益)和尊嚴時,都會使出一切可用的政治手段。除非香港不想面向國際,否則堅持只談經濟不談政治,甘願續當國際政治和外交的吳下阿蒙,就會連基本的尊嚴都保不住,還能跟其他地方作利益上的討價還價嗎?
弱國無外交,但弱國尚且知道外交和國際政治的重要。眼下香港,由政府到民間主流,都賤視「賺不到錢」的外交和國際政治,這樣下去,莫說國際城市,就連弱國弱城都當不了,只能淪為受國際社會嘲笑的國際傻瓜,繼續喪權辱港。
本文刊於2013年10月11日《成報》「眾議院」中的「橫眉青鋒」專欄。《成報》同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