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隨想
(source: Inner Senses 栢齊的異度空間)
基督降臨世上,帶領使徒以四海為家,傳福音,行公義,所到之處,即是「教會」。其後,信眾們因對教義理解之分歧,演變成公教、正教、新教諸流派及其分支,歷經二千年。今之教會,作為信眾歌頌讚美上主、尋求靈性慰藉和互相關懷支持的場所,不少亦以傳教和行善為志業,部分亦有推動合一之意。然而,彼此仍固執於各自對教義的詮釋,不知不覺地,窒礙恆信者的交流,同時在自身和未信/異信/他信者之間,設下有形和無形的壁壘,對於自我完善,亦無助益。「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辭,就當向那應得的人施行。」(箴3:27) 期望主內的弟兄姊妹,細心反思教會存在之目的和意義,回歸信仰的初衷,基於信、望、愛,放下定見,以寬宏和虛懷的心,打破隔閡,積極投身社會事務,追求真理,推動公益,讓「天國在人間」不單作為內心信念,而是化作生活態度,讓福音得以宣揚,讓公義得以彰顯。
(PS:同時送給不同宗教的朋友,同為活出自身信仰而努力)
耶穌降生時,天上有伯利恆之星指引來自東方的學者前往朝拜,天使也同時向牧羊人報佳音。為甚麼最先得到指引和佳音的是有學問、有品德,或是在社會上處於弱勢的人,而不是世人所重視的統治者、富豪或其他社會上有權有財有勢的人呢?只要稍為讀過《聖經》的人,都會知道耶穌是為公義而來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