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新加坡的組屋政策是只賣不租?
(source: Inner Senses 栢齊的異度空間)
筆者年前跟友人討論新加坡的房屋政策,談及為何當地由政府興建的「組屋」基本只賣不租,且「組屋」數十年來成為新加坡持續發展的核心國策,在此簡要分析一下。首先,新加坡的組屋由政府定價,購買時由政府提供各種補貼,讓公民能以合理價錢置業,安居之餘,其可支配收入增加,放心消費和發展事業,強化他們對社會和國家的歸屬感。而退休公民可將單位賣回給政府,每月獲取一定數額的生活費直至終老,由於一般家庭的子女成年後大多會購買另一間組屋單位供組織家庭之用,因此長者能放心將所擁有的單位「回賣」,毋須為子女置業費心籌謀。從公共行政角度來看,組屋的產權屬於公民,長遠來說政府可因省卻日常維修管理責任而減少財政負擔,至於不時推出的組屋翻新計劃只是執政黨吸引選票的政策利多。倘若改為出租,縱使租金水平可以法律規範和訂定客觀標準,由於每次租金上調都必須顧及公眾和輿論反應以及租戶的承受能力,往往因政治考慮而不敢貿然更動,令公共財政負擔加重。更為重要的是,新建組屋只讓公民購買,永久居民和外來工作人士只能買二手樓,加之種一系列針對性的管制措施,如核心家庭擁有組屋數量、單身人士和外國人置業限制、各種轉售條件等等,大大壓縮炒作空間。由於組屋平均面積大,質素高,供應充足,價錢相宜,普羅大眾一般以此為置業首選,私人發展商專司興建豪宅,這樣便將用家市場和炒家市場徹底分開,讓用家市場長期處於穩定水平。這些都是新加坡組屋政策的遠見和高明之處。然而,筆者的新加坡朋友提及近年組屋的售價不斷上升,面積亦有變小的跡象,為此新加坡政府以建築材料和工人薪資上升壓力和土地開發難度等作說辭。無論如何,組屋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穩定房屋市場,其作用亦超越經濟和民生範疇,例如嚴密的地區規劃,按國家族群人口結構配售屋苑單位以促進族群互動,緊密連合市鎮和組屋管理等,對社區建設,總體國家發展策略,以至國民身份認同,均有深遠影響。不過,隨著人口老化,外來移民湧入,鄰國崛起令優勢削弱,公共財政壓力日增,組屋政策能否持續成為新加坡國家穩定和發展的支柱,拭目以待。
(註:新加坡建屋發展局 http://www.hdb.gov.sg)
新加坡的資源和所處的國際環境比香港差得遠了,如果不是其公共政策管理得宜,根本不可能有幾天的成就。挑戰是肯定有的,天賦多如香港,也還是需要有良好的管理才能發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