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那裡只欠一面旗
目的地:高雄世運
繼去年的北京奧運,海峽對岸的高雄於昨夜迎來另一全球性的綜合運動會 – 世運(註1)。從電視畫面所見,當世運總會主席朗佛契邀請「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上台,宣布第八屆世運開始的那一刻,全場掌聲雷動,接著奏起中華臺北奧委會會歌(亦即「中華民國國旗歌」),分別升起國際奧委會、世運總會、中華奧會與高雄市等的旗幟,雖然大陸代表隊因兩岸互有默契「技術性」缺席開幕禮而帶點遺憾,但在這個有破紀錄的105個國家和地區參與的國際體育場合,昨夜的安排,無論對臺灣以至兩岸關係而言,都是重大突破(註2)。
「國旗歌」事件:兩岸的名號之爭
還記得年初臺灣島內曾因「國旗歌」歌詞被修改一事鬧得沸沸揚揚(註3),連帶在開幕禮時如何介紹馬英九出場亦引起爭論,還曾出現如「馬陳會」般只說「總統蒞臨」以迴避國號的揣測。回顧「國旗歌」事件,可以看出兩岸在名號之爭上的微妙互動:
(一) 現代國家在舉行升國旗儀式時,絕大多數會奏起該國的國歌,「中華民國國旗歌」屬極少數的例外。以此引伸,在國際體育比賽場上,當升起中華臺北的會旗時,同時奏起國旗歌的旋律,就像升國旗時的情景,聊以自慰,這或許是臺灣方面當初選擇以國旗歌為中華臺北奧委會會歌的原因吧。
(二) 在臺灣參與國際體育活動,即「奧運模式」的談判過程中,一般相信,採用中華臺北的會名、會旗和會歌必然是得到大陸方面的默許,而後者亦當然不會不知道,在國際體育場合,各代表團所奏之團歌(國歌)只有旋律,沒有歌辭,只是大陸方面或會認為,既然在會歌問題上已給予臺灣方面彈性和讓步(即讓後者使用國旗歌為會歌),那臺灣方面亦理應有所表示,因而最後出現修改(準確來說是創作)會歌歌辭這種有點兒畫蛇添足的舉措。
(三) 觀乎國際體育史,因各種問題而要使用有別於本身國家或地區的代表旗幟和歌曲的情況,屢見不鮮(註4),國號亦然。在1993年脫離南斯拉夫獨立的「馬其頓共和國」(Republic of Macedonia),由於跟鄰國希臘存在名稱爭議(希臘認為馬其頓歷史上是希臘的一部份,且現今為其北部一個地區的名稱),故至今在包括聯合國和奧運等國際組織和場合,只能以「前南斯拉夫的馬其頓共和國」(“the former Yugoslav Republic of Macedonia"或簡稱"FYROM")的名義參與,留意"the former"不使用大寫,以表示這只是一形容辭而非正式名稱。因此,雖然泛綠陣營特別是臺獨支持者對「中華臺北」這個名稱嗤之以鼻,但考量寶島內外的形勢,以此名義參與國際組織,實為當下最務實的選項,縱使這不免會有點兒怪怪的感覺。
縱使兩岸在臺灣參與國際組織的問題上有若干進展,名號之爭與及背後隱藏的主權問題,仍舊是當下兩岸關係進一步發展的最大障礙。
名號背後的主權角逐
就如以色列的文人總理,在處理以巴關係時多採強硬立場以博取民意、軍方和各方政治勢力支持一樣(相反,歷次以巴和議則幾乎全由軍人出身的總理達成),被標籤為「統派」兼有「外省人原罪」的馬總統,為避免「賣臺」的指控,一旦碰上攸關主權等政治的問題時,很大可能會採取(以大陸的立場而言)較為強硬的立場,在此援引兩個事例以資參考:
(一) 雖然馬一上台便將一系列前政府的「正名」舉措「撥亂反正」,如將政府網站內國號後的「(臺灣)」刪除、郵票上的「臺灣」改回「中華民國」等,但這僅只適用於中文名稱(因為中文是中華民國的唯一官方文字),而原有英文國號後的「(Taiwan)」則悉數保留,至於護照封面的「TAIWAN」字樣更是原封不動,顯示馬政府在處理「正名」問題上,一方面以合乎憲法為由,將中文國號劃一改回「中華民國」,以回應對岸在這問題上的關注,另方面則承續前政府的政策,在法律沒有特別規定的英文國號上繼續加註「(Taiwan)」,以在國際上加強其有別於「中國」(即國際普遍認受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實體地位的形象。
(二) 年初,大陸方面藉紀念「葉九條」發表三十週年的時機,發出協助對岸參與政府間國際組織和兩岸簽訂結束敵對狀態協議的信息。雖然這兩項(開展國際空間和兩岸和平)都是馬競選時的主要政綱,但臺灣方面回應時僅表示會仔細研議,更稱兩岸須待建立一定程度的互信後,才會考慮簽訂結束敵對關係的協議。相信臺灣方面在作出此回應的背後,必定經過非常審慎的評估。以參與政府間國際組織(例如世衛)為例,基於國際關係的現實,臺灣方面如沒有得到大陸的同意,將永遠被拒諸門外,但經由大陸的「協助」加入國際組織,亦必然會被反對派和輿論視為大陸矮化臺灣的圖謀,因此相信馬英九會試圖盡量淡化加入國際組織的談判過程,甚至於必要時寧棄勿取。至於簽訂結束敵對關係協議,自1971年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由大陸方面取而代之,臺灣方面在國際法上從一個國家(中國)的合法中央政府,轉變為在一個國家內跟合法政府相對抗的「交戰團體」,這是建基於國際普遍承認的「一個中國」原則而言,設若兩岸簽訂結束敵對關係協議,從而進入「和平」狀態,這或會使臺灣方面失去現時作為「交戰團體」的有限法人身分,更甚者會被國際間視其為接受大陸(中央政府)「招降」,如何因應這個可能的法理陷阱,將是馬需要面對的棘手問題。
金融海嘯的衝擊持續至今,國際政經形勢嚴峻,兩岸當局均須面對各自內部的重重挑戰,雖然今次世運的安排兩岸能達致一定默契,但在其他政治議題包括美國對臺軍售、臺灣加入世衛以外其他聯合國系統內的政府間國際組織、兩岸在邦交國數目上的博奕等,都不易尋求妥善解決之道,設若環球經濟情況再次惡化,更可能促使兩岸的鷹派抬頭,重回對抗的局面。跟經貿文化的互動截然不同,外交和軍事在大多數情況下皆是零和遊戲,加之外部力量的介入,要取得雙方都滿意的結果並不容易,兩岸關係的長遠發展,仍不容過分樂觀(註5)。
順道參觀
中華奧會
馬其頓共和國
有關馬其頓的名稱爭議
http://en.wikipedia.org/wiki/Macedonia_naming_dispute
中華民國總統府
註釋
(1) 世運(World Games)集各非奧運競技項目的於一身,是繼奧運後最大型的全球性綜合運動會(亦是奧運家族成員之一)。世運的名氣雖不及奧運,但它包括了很多平日不為人熟悉,以及一些廣受歡迎但仍未被列入奧運正式項目的運動,如跳傘、桌球、健美、保齡球、舞蹈、蹼泳、空手道、滑輪溜冰欖球、攀岩、壁球、相撲、拔河、滑水等。
(2) 世運的安排能否延續,且看九月舉行的臺北聽奧會,網址是http://www.2009deaflympics.org。
(3) 有關「國旗歌」歌詞被修改的背景,可參考劉進枰的《1981年奧會模式簽訂之始末》(http://www.tpa.gov.tw/upfile/www/Pdf/%BD%D7%A4%E5%B6%B0/200710/20071025c.pdf),原文如下:
「有關代表團團歌部分,由於協議的內文並未提及,後來因1984年奧運會將至,1983年才由IOC向我方提起,並要求於4月15日以前提交。當時我方曾試圖爭取使用『國歌』,但因IOC的反對,只好以『國旗歌』送交。再者,怕歌詞內容不被同意,張彼德先生還譜以新的歌詞,後來因奧運會只奏曲而不唱詞,才略過這一段史實。可見當時委曲求全的窘境。」(第16頁)
(4) 詳見維基百科「半島旗」欄目(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BB%9F%E4%B8%80%E6%97%97&variant=zh-hk)。
(5) 在此忽發奇想,兩岸或可效法前蘇聯的模式,由蘇聯連同其兩個加盟國白俄羅斯和烏克蘭一起成為聯合國的會員國(蘇聯並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而最大的加盟國俄羅斯則沒有加入。按照這個模式,由大陸和臺灣兩個成員邦,加上港澳兩特區共同組成「中華三民主義共和國聯盟」(兼指國父的三民主義和胡錦濤的新三民主義),「中聯」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臺灣方面則可效法當年的白俄羅斯和烏克蘭般,以「中聯」的成員邦身分,成為聯合國的會員國,這樣既可在聯合國獲得多一個席位,同時實現臺灣方面重返聯合國的多年願望,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