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普世參與背道而馳的國際奧委會
(原文載於Inner Senses 栢齊的異度空間)
四年一度的奧林匹克運動會即將於倫敦舉行。由於奧運會強調公平競技,廣泛參與,對推動消弭紛爭,促進和平,別具象徵意義。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IOC)預期將有破紀錄的204個國家和地區的奧委會(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NOC)派出代表隊參與。在此萬眾期待之際,IOC的一項決議卻讓人納悶非常。
事緣位處加勒比海的「荷屬安的列斯」(Netherlands Antilles),根據荷蘭政府與該地區的五個主要島嶼所達成的協議,其中波內赫(Bonaire)、聖尤斯特歇斯(Sint Eustatius)和薩巴(Saba)三島被納入為荷蘭本土下的「特別市」(special municipality),而庫拉索(Curaçao)和聖馬丁(St. Maarten)則成為荷蘭王國下的「構成邦」(constituent state),享有和荷蘭本土同等的憲制地位,荷屬安的列斯因而於2010年10月正式解體。為此,IOC於隔年七月通過決議,撤銷對該地區NOC的承認。根據IOC在1996年所作的決定,只有被國際社會承認為主權國家的NOC才能獲得IOC接納為新會員和具備參與奧運會的資格,故此在該地區NOC被撤銷承認的同時,上述各島均未能取得奧運會籍。作為過渡安排,原屬該地區的運動員可以個人名義,使用IOC的奧運五環會旗和會歌,參與倫敦奧運會,往後則應選擇代表荷蘭本土或另一構成邦阿魯巴(Aruba)(後者的NOC早於1996年前已獲IOC承認)參賽。縱使該地區的原NOC、其所隸屬的「中美洲和加勒比海體育聯會」(Central American and Caribbean Sport Association, CACSA)、以至區域內其他NOC一起據理力爭,試圖改變有關決定,最終無功而還,這不單導致成立已61年的荷屬安的列斯NOC即將成為歷史,未來各島嶼運動員參與國際體育活動的具體安排,仍是充滿變數,前途未卜。IOC在會籍問題上所採取的緊縮立場,對於向來標榜普世參與的國際奧林匹克運動而言,頗為諷刺。
非主權地區參與奧運會的歷史,源遠流長,早於1896年在雅典舉行的首屆現代奧運會,已有當時在大英帝國治下的澳洲,以及奧匈帝國的兩個核心成員奧地利和匈牙利等三支非主權國的代表隊參與,往後的奧運會亦陸續加入許多非獨立的地區(詳見表一)。後來IOC鑒於奧運會的規模不斷擴張,對主辦城市造成巨大資源負擔,加之對非主權地區參與奧運會的準則難以達成共識,故此制訂1996年的「主權條款」以限制代表隊數量的增長,同時減少可能出現的爭議。可是,一些原具備相同資格的地區如直布羅陀、澳門、法羅群島等,則因而被排除於奧運會的大門之外。2008年,當時在聯合國監督下的科索沃過渡政權,自行宣佈獨立,並隨即向IOC申請參與同年舉行的北京奧運會,IOC回覆指,科索沃必須先獲得聯合國承認其主權國家地位,其請求才會被接納。由是觀之,IOC在奧運會籍的問題上,並未打算對「主權條款」作出讓步。
其實,在全球化的大環境下,人口急劇流動,經貿和通訊活動頻繁,政府間就跨境事務加強合作,跨國公司、非政府組織、國際傳媒、僑居海外社群以至個人等「非國家行為者」(non-state actors, NSA)活躍於國際舞台,主權概念日益模糊。不少政府間國際組織(international 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 IGO)的會員資格不再侷限於主權國家,例如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sation, WTO)以「關稅區」(customs territory)為單位、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的「經濟體」(economy)、國際洗錢防制(Financial Action Task Force on Money Laundering, FATF)的「司法管轄區」(jurisdiction)、以及大西洋鮪類保育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Atlantic Tunas, ICCAT)和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Western and Central Pacific Fisheries Commission, WCPFC)等漁業國際組織的「捕魚實體」(fishing entity)等。由此可見,IGO已非主權國家的專利,而像IOC般的非政府國際組織(internation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 INGO)的會員資格,更是百花齊放,反映當下的國際參與模式已然多元。IOC的「主權條款」,雖說是應對成員間在會籍問題上各種爭議的折衷,可是以主權國家為國際組織的單一會員標準,已顯得不合時宜,檢討刻不容緩。
自首屆奧運會以來,現代奧運曾經歷多次因政治問題而導致的大規模國家杯葛事件(如1976年、1980年和1984年),或個別國家和地區因承認問題被排除參與(如1950年代初至1970年代末中國大陸和臺灣就代表權問題的角力),令不少運動員喪失出賽機會,辛苦鍛鍊的成果付諸流水,有違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放下戰事和平競技的原意。觀乎奧運會歷史,IOC曾多次容許運動員以個人名義參與(詳見表二),但都只以特殊個案處理,如將此變成常規,讓在各NOC管轄範圍以外,如無國籍者或居於「事實獨立實體」(de facto independent entity)的運動員(見表三),在五環旗下參與賽事,將能緩減政治因素的影響。同時,可仿照早期奧運會和現時網球四大滿貫賽事的雙打項目,讓各國選手自由結合不同國籍者,競逐奧運會的各項隊際賽事,提升競賽水平。此外,IOC應吸納尚未被其承認的非主權地區參與(見表四),誠然,體育跟政治難以完全分割,如何定義哪些非主權地區符合入會資格,殊非易事,比方說,位處北非海岸的西班牙自治市休達(Ceuta)和梅利利亞(Mellila),孤懸大西洋中心的葡萄牙自治區亞速爾群島(Azores)等主權國家的「海外」領土是否達標?大不列顛的蘇格蘭和威爾斯等可否比照前述同為構成邦的阿魯巴般單獨參加奧運會?像伊拉克北部的庫爾德斯坦地區(Kurdistan Region)和印尼的亞齊特區(Aceh Special Territory)這類因國際協議而設立的自治行政單位又能否獲得如香港般的待遇?這些都有待深入探討。
以上建議只是筆者的粗略想法,拋磚引玉。無論如何,倘若IOC能重新檢視會籍條款,多管齊下,擴大參與,如此,普世參與的原則將得以全面實現,同時為其他政府間和非政府國際組織樹立典範,讓非主權地區的人民能通過各種彈性安排,在不同範疇擴大參與,以加強交流,推動國際社會合作邁向新台階。
*****
表一:參與夏季奧運會的非主權地區
(括號內為所屬國家,斜體字表示其仍然以非主權地區身份參與)
1896 雅典
- 澳洲(英國) (已獨立)
- 奧地利(奧匈帝國) (已獨立)
- 匈牙利(奧匈帝國) (已獨立)
1900 巴黎
- 波希米亞 Bohemia (奧匈帝國) (今捷克,已獨立)
- 加拿大(英國) (已獨立)
- 古巴(美國) (已獨立)
- 印度(英國) (已獨立)
1904 聖路易
- 南非(英國) (已獨立)
1908 倫敦
- 澳大拉西亞 Australasia (英國) (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組成聯隊,兩地均已獨立)
- 芬蘭(俄羅斯) (已獨立)
1912 斯德哥爾摩
- 埃及(英國) (已獨立)
- 冰島(丹麥) (已獨立)
1920 安特衛普
- 新西蘭(英國) (已獨立)
1924 巴黎
- 菲律賓(美國) (已獨立)
1928 阿姆斯特丹
- 馬耳他(英國) (已獨立)
- 羅德西亞 Rhodesia (英國) (今津巴布韋,已獨立)
1936 柏林
- 百慕達 Bermuda (英國)
1948 倫敦
- 英屬圭亞那 British Guiana (英國) (今圭亞那,已獨立)
- 牙買加(英國) (已獨立)
- 波多黎各 Puerto Rico (美國)
- 新加坡(英國) (已獨立)
-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英國) (已獨立)
1952 赫爾辛基
- 巴哈馬(英國) (已獨立)
- 黃金海岸(英國) (今加納,已獨立)
- 香港 Hong Kong (英國) (今中國轄下之特別行政區,以「中國香港 Hong Kong, China」名義參與)
- 荷屬安的列斯 Netherlands Antilles (荷蘭) (2010年因行政區劃重組解體而失去參與資格)
- 尼日利亞(英國) (已獨立)
- 薩爾 Saar (法國託管地) (1956年併入前西德)
1956 墨爾本
- 斐濟(英國) (已獨立)
- 肯雅(英國) (已獨立)
- 馬來亞 Malaya (英國) (今馬來西亞,已獨立)
- 北婆羅洲 North Borneo (英國) (1956年併入馬來西亞)
- 德國聯隊 United Team of Germany (前東德、前西德和薩爾組成聯隊參賽直至1964年)
1960 羅馬
- 安的列斯 Antilles (英國) (由巴巴多斯、牙買加、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組成的西印度群島聯邦 West Indies Federation 以「安的列斯」名義參與,上述三地均已獨立)
- 蘇利南(荷蘭) (已獨立)
1964 東京
- 北羅德西亞 Northern Rhodesia (英國) (今贊比亞,已獨立)
1968 墨西哥城
- 英屬洪都拉斯 British Honduras (英國) (今伯利玆,已獨立)
- 美屬維爾京群島 United States Virgin Islands (美國)
1976 蒙特利爾
- 開曼群島 Cayman Islands (英國)
1984 洛杉磯
- 英屬維爾京群島 British Virgin Islands (英國)
- 中華臺北 Chinese Taipei (代表中華民國的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於1981年和IOC達成協議,改以不具主權意涵之「中華臺北」名義參與)
1988 漢城
- 阿魯巴 Aruba (荷蘭)
- 美屬薩摩亞 American Samoa (美國)
- 庫克群島 Cook Islands (新西蘭)
- 關島 Guam (美國)
1992 巴塞羅那
- 聯隊 Unified Team (前蘇聯解體後15個前加盟共和國相繼獨立,其中12個國家共同以「聯隊」(非正式稱呼為「獨聯體CIS」)的名義參賽,在開閉幕禮以及團體賽事頒獎儀式時使用IOC的會旗和會歌)
1996 亞特蘭大
- 巴勒斯坦 Palestine (根據與以色列簽署的和平協議在加沙地帶和約旦河西岸部份地區實行自治)
*****
表二:歷屆夏季奧運會容許運動員以個人名義參賽的例子
1896 雅典 / 1900 巴黎 / 1904 聖路易
- 在該三屆奧運會中,大會容許來自不同國家的個人運動員組成「混合代表隊」(Mixed Team)參與團體賽事,包括田徑、賽艇、網球、劍擊、帆船、馬球等。
1980 莫斯科
- 由於前蘇聯軍事介入阿富汗內戰,多達65個國家和地區抵制該屆奧運會,其中16個國家和地區容許其運動員以個人名義,在奧運會期間使用IOC或本身NOC的會旗和會歌參賽。
1992 巴塞羅那
- 因南斯拉夫與從其分裂出來的數個新獨立國家爆發戰事,受到聯合國制裁而被IOC禁止參與是屆奧運會,同時,剛脫離南斯拉夫獨立的馬其頓由於尚未成立NOC,這兩個國家的運動員改以「獨立奧林匹克參賽者」(Independent Olympic Participants)的名義,在奧運會期間使用IOC會旗和會歌參賽。
2000 悉尼
- 當時在聯合國監督下實施過渡管治的東帝汶派出運動員以「個人奧林匹克運動員」(Individual Olympic Athletes)的名義,在奧運會期間使用IOC會旗和會歌參賽。
2012 倫敦
- 由於荷屬安的列斯於2010年解體,IOC撤銷對該地區NOC的承認,該地區的運動員可以獨立身份,在奧運會期間使用IOC會旗和會歌參賽,正式參賽名稱待定。
附:2010年於廣州舉行的亞洲運動會
- 由於科威特政府在該屆亞運會揭幕前干預該國NOC的運作,被IOC取消參賽資格,該國運動員以「科威特運動員」(Athletes from Kuwait)的名義,在亞運會期間使用IOC會旗和會歌參賽。
*****
表三:事實獨立實體(de facto independent entity)
(未獲國際社會普遍承認為主權國家)
- 阿布哈茲 Abkhazia (在格魯吉亞境內,獲俄羅斯和個別國家承認)
- 阿薩瓦德 Azawad (位於馬里北部,乘馬里政變於2012年4月宣佈獨立)
- 科索沃 Kosovo (原塞爾維亞領土,其獨立得到以美國為首的一批國家承認)
-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 Nagorno-Karabakh (在阿塞拜疆境內,人口主要是亞美尼亞裔,因而得到鄰國亞美尼亞支持)
- 北塞浦路斯 Northern Cyprus (在塞浦路斯島北半部,人口主要是土耳其裔,因而得到土耳其承認)
- 索馬利蘭 Somaliland (位於索馬里北部,乘索馬里內戰於1991年宣佈獨立)
- 南奧塞悌 South Ossetia (在格魯吉亞境內,獲俄羅斯和個別國家承認)
- 德涅斯特河沿岸 Transnistria (在摩爾多瓦境內,背後獲俄羅斯支持)
- 西撒哈拉 Western Sahara (由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陣線 Polisario Front 成立「撒拉威阿拉伯民主共和國 Sahrawi Arab Democratic Republic」,現控制部分地區,爭取將佔領西撒哈拉的摩洛哥驅逐出境)
*****
表四:一些未被IOC承認的非主權地區
(行政上劃為主權國家的境外領土dependent territory)
- 奧蘭群島 Åland Islands (芬蘭領土,根據國際條約確認其自治地位)
- 安圭拉 Anguilla (英國海外領土 overseas territory)
- 聖誕島 Christmas Island (澳洲外部領地 external territory)
- 科科斯群島 Cocos (Keeling) Islands (澳洲外部領地)
- 庫拉索 Curaçao (荷蘭構成邦 constituent country)
- 福克蘭群島 Falkland Islands (英國海外領土)
- 法羅群島 Faroe Islands (丹麥自治領地 self-governing territory)
- 法屬波利尼西亞 French Polynesia (法國海外行政區域 overseas collectivity)
- 直布羅佗 Gibraltar (英國海外領土)
- 格陵蘭 Greenland (丹麥自治領地)
- 根西島 Guernsey (英國皇室屬地 Crown dependency)
- 馬恩島 Isle of Man (英國皇室屬地)
- 澤西島 Jersey (英國皇室屬地)
- 澳門 Macao (中國特別行政區,根據國際條約確認其自治地位)
- 蒙特塞拉特 Montserrat (英國海外領土)
- 新喀里多尼亞 New Caledonia (法國特別行政區域 special collectivity)
- 紐埃 Niue (新西蘭自由聯繫邦 state in free association)
- 諾福克 Norfolk Island (澳洲外部領地)
- 北馬里亞納群島 Northern Mariana Islands (美國非合併建制領地 unincorporated organized territory)
- 皮特凱恩群島 Pitcairn Islands (英國海外領土)
- 聖巴泰勒米 Saint Barthélemy (法國海外行政區域)
- 聖赫勒拿、阿森松與特里斯坦達庫尼亞 Saint Helena, Ascension and Tristan da Cunha (英國海外領土)
- 法屬聖馬丁 Saint Martin (法國海外行政區域)
- 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 Saint Pierre and Miquelon (法國海外行政區域)
- 荷屬聖馬丁 Sint Maarten (荷蘭構成邦 constituent country)
- 南格魯吉亞與南三明治群島 South Georgia and the South Sandwich Islands (英國海外領土)
- 斯瓦爾巴群島 Svalbard (挪威根據國際條約管轄的領土)
- 托克勞 Tokelau (新西蘭屬地 dependent territory)
- 特克斯與凱科斯群島Turks and Caicos Islands (英國海外領土)
- 瓦利斯及富圖納群島 Wallis and Futuna (法國海外行政區域)
(註:上述某些地區的NOC為所屬洲份的奧委會承認)
*****
參考資料
- 〈國際奧委會否決西藏單獨組隊參加北京奧運的提議〉,俄羅斯新聞網(2007年12月11日) (http://big5.2006.rusnews.cn/guojiyaowen/guoji_tiyu/20071211/41985966.html)。
- 湯銘新、馮貴家、張兵,〈艱難的起飛——奧林匹克與中國(3)〉,《見證奧林匹克:新中國外交親歷》,北京:新華出版社,2007。
- 祝捷,〈論台灣地區參加國際組織的策略〉,《“一國兩制”研究》第 10 期(2011年10月),第34-48頁。
- “204 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s”, in IOC website (http://www.olympic.org/national-olympic-committees).
- “Accessions”, in WTO website (http://www.wto.org/english/thewto_e/acc_e/acc_e.htm).
- “Becoming a Member”, in ICCAT website (http://www.iccat.es/en/Membership.htm).
- CIA The World Factbook (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
- “Countries and Regions”, in US Department of State website (http://www.state.gov/countries).
- “Curtain comes down on 123rd IOC Session” (9 July 2011), in IOC website (http://www.olympic.org/ioc?articlenewsgroup=-1&articleid=133159).
- “FATF Members and Observers”, in FATF website (http://www.fatf-gafi.org/pages/aboutus/membersandobservers).
-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FAQs)”, in WCPFC website (http://www.wcpfc.int/frequently-asked-questions-and-brochures).
- “IOC dims Olympic Flame of 61 year old Olympic Committee of the Netherlands Antilles” (5 July 2011), in Netherlands Antilles Olympic Committee website (http://www.naoc.info/ioc-dims-olympic-flame-of-61-year-old-olympic-committee-of-the-netherlands-antilles).
- “IOC: Kosovo Olympic Team ‘Unlikely’” (8 February 2008), in New Kosovar Report website (http://www.newkosovareport.com/20080218604/Culture-and-Sports/ioc-kosovo-olympic-team-unlikely.html).
- “Member Economies”, in APEC website (http://www.apec.org/About-Us/About-APEC/Member-Economies.aspx).
- “Olympic Games”, in IOC website (http://www.olympic.org/olympic-ga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