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威權政治下的普選
原文發表於2011年5月26日「蘋果日報」
普選不是萬能,人人皆知,但普選可以迫使政府重視民意,這不容否認。上星期六晚,新加坡新內閣宣誓就職,其中十四個部長,十一個換人,包括不受民眾歡迎的副總理黃根成和國家發展部長馬寶山。就連建國元老李光耀和前總理吳作棟都辭去資政職務,離開內閣。在就職演說中,總理李顯龍一改星政府以往的傲慢態度,說會廣納民意,增加民眾參與,並會承認和改善施政失誤;他更會全面檢討現時所有重要政策,處理醫療、房屋和新移民等問題,亦會削減長期為人詬病的「天價」部長薪金。更重要的是,他調整了施政理念,承諾建設一個公正公平的社會,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更重視改善民生,使社會上沒有人會落後。究竟是甚麼促使新加坡政府作出這些重大轉變?
這一切都源於五月七日的國會大選。在這次大選中,執政人民行動黨雖然仍贏得八十七席中的八十一席,得以繼續執政,但得票率卻下跌到只有約六成,是獨立以來最低。而反對黨的議席則由兩席增加到六席,更歷史性地奪下一個「集選區」,使外長敗選下台,這是人民對執政黨發出的重要警號。政府必需改善施政,回應人民的訴求,否則將來就有可能失去政權。可見即使在新加坡這樣的半威權社會,普選仍可以發揮監督政府的作用。
反觀沒有普選的香港,政府施政缺乏人民有效監督,情況似乎比新加坡更差。政府可以不理民意強推政策,或選擇不回應市民的訴求。市民對興建高鐵意見有分歧,政府靠「功能組別」議員的支持在立法會強行通過撥款;社會上有不少聲音要求復建居屋,它當作聽不見。最近政府更打算修改選舉法例,剝奪市民補選立法會議員的權利。
社會上有部份人士認為,實行普選只是表面民主,並不能根本解決香港面對的結構問題,他們認為香港需要的是更徹底的社會經濟制度改革。我不反對這些改革,但認為我們並不能放鬆對爭取雙普選的堅持。從新加坡的經驗可見,選票仍然是市民用以制衡政府和迫使其回應其訴求的有效秘密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