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中東波的一點反思
中東波由去年十二月因突尼斯一名青年被沒收謀生工具,被迫自焚,引發一連串的示威浪潮。不少老牌親美獨裁者或倒台流亡,或作出妥協,甚或仍在僵持狀態。事件到現在相信不少傳媒都失去了興趣。英美報章都已經集中回本國的議題,近來最引人注目的當然是「DSK離奇性侵犯事件」。歐洲諸國的報章亦重新關注「歐豬五國」處理經濟危機而導致全國各地出現暴動。而西班牙不久之前更因西南部洛卡地區發生地震而導致經濟雪上加霜。而遠在亞洲的我們更是沉溺於經濟一片大好的環境之下,已經忘記甚或不想再討論及跟進中東波。而筆者就是想在這個大家都厭倦這個題目的環境之下,作少許總結,並趁機反思香港人的世界觀。
事件當然不是單一因自焚而發生,早在二零零九年開始的國際糧食價格飛漲才是暴動的主因。要知道突尼西亞及本.亞里政權及埃及的穆巴拉克政權以政變上台。要穩定政權就必須採取親美及對以色列友好的立場及依賴軍方的力量。他們並沒有凱末爾及納塞爾般堅實的政治信仰。主政三十年,內政自然乏善可陳。而突尼西亞及埃及兩國的國土大部分都在撒哈拉沙漠之下,可耕作及放牧的地方只在沿海及尼羅河流域之內。所以全國大部分的人口只能聚居在面積極少的可居地之上,糧食嚴重不足。當國際糧價飛漲之際,最先頂不住,當然是這兩個國家。只是在專制的土壤裡,每個人都是敢怒不敢言,而自焚事件發生之後,卻成為事件的導火線。皆因在糧食不足的環境之下,如只能用死去控訴,為何不用拳頭去反抗現實? 自焚的影象的確令人動容,但沒有糧食危機及顢頇無能的政權,這個劇本是寫不成的。
這次中東波另一方面讓人關注的是互聯網及手機對革命的影響,但現在再想想,是否有點兒被誇大?由中東的「革命浪潮」開始一刻,所有傳媒都強調Facebook及 twitter甚至手機的SMS對資料傳遞的作用,以至用它們組織龐大的示威隊伍,集結於首都市中心廣場,迫令總統們辭職或要求政府作出妥協。所以大家都稱這次革命為「人民的革命」及「沒有英雄的革命」。因為傳統以來的革命及篡弒都是經過嚴密的組織所進行,由十月革命到巴列維王朝的倒台都是好例子。今次的革命當然沒有見到英雄及組織者。在埃及因為革命而被捕的只有Facebook在埃及的管理人,因為他發表了支持革命的言論。但是大家不要忘記的是,回教國家的組織力本來就是很強的。穆斯林兄弟會早在一九二八年成立,面對著西方的經濟及文化入侵當年穆斯林圈子分為兩批人,前者是以凱末爾的全盤西化派。此人對西化的執著在棄用阿拉伯拼音而改用拉丁字母去拼突厥語而可見一斑。另一批就是由埃及學者艾班納主張的伊斯蘭復興主義,以宗教傳統去重塑社會。後者別樹一幟,與社會世俗化的趨勢大相徑庭,故不為主流所接受,更被西方世界視為恐怖組織。但其主要業務卻是社區慈善,主力在辦教育,用以宣傳復興主義的理想。發展了大半世紀,組織已有一定規模,且受惠者數以百萬計,即使沒有網絡的協助,本身亦有一定的組織能力。星期五下午亦是回教徒的聚會及祈禱時間。社會上的怨氣亦會在這一段時間發洩。所以大家會見到很多集會會在星期五舉行。所以政府當時截斷互聯網及手機網絡根本無助阻礙消息流通。知情者早在清真寺與朋友作深度交流,口耳相傳並作出相應行動。所以通訊科技的進步的確對事件有所幫助,但他們的群體生活才是組織的基礎。
事已至今,強人被推翻的已被推翻,鎮壓的已經鎮壓,拉登亦去了見真主,正義得以伸張,應告一段落? 由年初開始,突尼西亞及埃及的腐朽獨裁政府已經被推翻,的確叫人振奮,但這個革命本身是不完全的。軍方並沒有因此而交出權力,建立以文人為主的民主政府,二次革命尚在蘊釀中。其次,因北非的影響而在中東掀起的革命或改革的確令不少國家為此作出回應,甚或讓步。約旦的首相因此而下台,並改組內閣以平息民怨。而海灣國家巴林,沙地阿拉伯則派錢了事。富裕的它們以油元換取政權的穩定,但北鄰兩伊,南連也門的它們能否長期利用油元及美國的支持去維持政權的穩定卻是最大的疑問。敘利亞則要軟硬兼施,或要求與全國對話,或出動坦克鎮壓。利比亞現在更國已不國。也門國家基礎薄弱,是由前親蘇聯的北也門及前英國殖民地的南也門於一九九零年合併而成。國土大部分為阿拉伯沙漠,可耕面積甚少,有一半糧食依賴進口。由於「統一」時間不長,且糧食不足,國內矛盾甚為尖銳。政府可控制地區只有沿海一帶,內陸及北部則為「親阿蓋達反政府武裝部隊」佔領區,時有綁架遊客事件出現。總統薩利欲修憲成為終身總統,不單止激起反對派的示威。北方反政府武力會否趁機南侵引發繼九四年內戰後的第二次武力衝突尚在觀察中。所以奧巴馬說的正義得以伸張,真是視乎是誰的正義。至少在西方世界的你推我讓,中東諸國在民間及政府的拮抗之下。革命是否真的完全成功,民主化是否真是有進展,仍尚在觀察。可以肯定的是,事件絕非告一段落,民主化仍在混沌中前進。
說了這麼久,究竟關香港人甚麼事?早幾年,香港自詡為亞洲國際都市,政府一再強調香港人應該有國際視野。現在已經絕口不提。但現在回想起來,真是想問何謂「國際視野」。香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內資訊最自由的國家,結果連日的報導卻只是用戲劇形式,正邪對立及煽情的畫面去報導。如果想更深入地去了解事件,做資料搜集,則要被迫學好英文,看半島電視台及歐洲(要趁此強調美國的國際新聞做得很差)諸大報的報導。趁機提高香港人的英語水平的確是一件好事,但到最後我們了解到的中東是甚麼?香港的小孩看見穿長袍,帶頭巾,留長鬚的人就當他們是恐怖分子。究竟這是否一件好事?另外,我們偉大,光榮,正確的曾俊華先生早幾年說要發展伊斯蘭金融業務,但隨著杜拜破產,中東波的出現,相信曾先生有生之年都絕口不提這個概念。可見的是香港上層社會只是視回教世界是一個賺錢的地方,而並無與其發展長期關係的意圖。伊朗駐港領事曾言發展伊斯蘭金融首先要做歷史及文化的交流。當然,隨著時間的過去,相信香港絕對想也不會想。但是去維基看看,世界各地的城市都有進行著城市外交,至少突尼斯,開羅及大馬士革在動亂中仍和其姊妹城市保持著連繫。但是我們的市際交流卻在回歸十多年之後仍然是未開始過。究竟我們是最先進的城市,不用與其他人去交流,還是因為我們已經落後太多,不敢再次踏入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