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龍門陣:伯齊和小龍對談
中東地區政潮風起雲湧,《新社會部落》以「阿拉伯民主風潮」為題進行熱點追蹤,寫作群成員伯齊和小龍,持續就局勢的最新發展進行討論,詳文如下:
***** ***** *****
伯齊(2011/02/02):
自《阿拉伯民主化的迷思》一文發表以來,反對獨裁統治的訴求已漫延至其他阿拉伯國家,最新的情況是埃及總統穆巴拉克在強大民意的壓力下,宣佈不再於九月的總統大選角逐連任,鄰國約旦國王亦罷免首相和解散國會以安排重選,觀乎局勢最不穩定的國家,俱是欠缺「油元」和實施威權管治,面對經濟低迷加上政府腐敗等原因,令「茉莉花革命」之火得以迅速擴散。與此同時,這些國家的局勢變化,有兩個因素不容忽視,一是美國的取向,二是國內激進原教旨主義勢力,倘若後者乘勢而起,前者如何因應,將牽動反恐、阿以關係和能源政治等議題,然而,可以肯定的是,由美國在阿拉伯地區的霸權已然被撼動,地緣政治格局與國際金融秩序的重組,將一起成為未來數年國際關係的焦點。
小龍(2011/02/14):
相對而言,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及利比亞三國尚未有異樣。敘利亞亞薩德家族仍是大權在握。又為何會如此?革命未有向西發展,或推翻皇朝,或掀動整個北非,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發生革命或急急需要回應潛在革命的國家都有兩個共通點,就是政府相對親美,但同時因為資源相對缺乏而需要向世界開放。因此,如何更有效掌握及操控情報成為他們能否維持下去的關鍵。
另外,當大家都將互聯網的影響放到天般高的時候,大家亦忽略了國內激進勢力的組織方法及能力。伯齊兄去過突尼西亞,或者看過電影「油激暗戰」的人其實應該有觀察到,其實埃及,突尼西亞,甚或摩洛哥都沒有很好,或是不可能建立到,的社會福利網。在教育,醫療及福利缺乏的情況之下,青年人或以劏遊客,或以行乞去討生活。如果出現突發事故,政府根本沒有保障,所以他們視清真寺為重要的避難所或福利局,情況有如香港六十年代香港教會在貧民區的滲透一樣。這給予國內伊斯蘭復興主義者(即大家所言的激進份子)一個很好的基會招收新血。而且復興主義者利用清真寺進行教育及組織新力軍進行工作。閒時為地區福利網絡,「戰時」則是重要的情報網絡。
再者,各地的城市規劃都分為新城區及舊城區,新城區大道縱橫,容易結集群眾。舊城一有城牆保護,二來小道羊腸,犬牙交錯,容易逃竄。即使軍警鎮壓,欲行六四之事,亦比北京難上百倍。再加上軍中亦有不少貧苦出身,同情示威者的亦為數不少。此亦是軍方遲遲不作鎮壓的原因之一。先天的地理因素,幫助革命不少。故除了伯齊兄所言整個小亞細亞在政,經大格局變化之外。國內的政策方針轉向,新政府會否重新認識「恐怖慈善組織」並改打組織戰而鞏固政權。這亦是喜歡微觀的人值得去觀察的。
伯齊(2011/02/16):
小龍君所言甚是,阿拉伯世界的社會和人文結構有其共同特性,而筆者前文主要分析在此共性下,為何各國出現不同發展,例如小龍君提到為何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利比亞、敘利亞尚未波及,實情是當突國群眾運動初起,此等國家也有反對人士和應,只是各有其比較「高明」的應對之法,首先,摩國雖然君主有很大的行政權力,但自九八年已實行民主改革,政府更曾實現政黨輪替,經濟相對來說尚算穩健,因而在此次風潮並未受到太大影響;阿國自九十年代起漸次施行民主改革,國內政黨林立,當然人權問題時有關注,但輿論相對開放,因此今次雖然有數次示威,但尚並未形成大規模運動,然而,其自內戰後的族群和派系鬥爭仍是主要矛盾,加上經濟不如鄰國,政局仍存在變數;利國是阿拉伯世界的獨特案例,雖然強人卡達菲長期在位,但其體制屬革命性質,政權具有組織和穩固,並非單純個人獨裁,甚至有點中共的影子,而其石油收入不低,對平衡階級利益有一定作用,此外,雖然卡氏已與美英和解,但相對埃及等親美立場低調,其在國內仍以西方抗衡者的形象現身,跟激進派系和群眾的關係不致於對立,亦幫助其穩住局勢;最後是敘國,亞薩德家族一方面以反西方和建立地方領袖地位(控制黎巴嫩和資助反以色列武裝等)取得激進派系歡心,另方面其經濟雖然面臨不少問題,且由政府和大家族控制大企業,但不如埃國穆氏和突國本阿里的家族般大規模腐敗,其體系仍算健全,亦懂得適時派糖籠絡民心,是次風潮一起,隨即宣布提高補貼額度,可見其手段;反而要留意的是約旦和巴林的動向,約旦是另一親美政權,且與以色列鄰接,是次國王雖然派糖和改組政府,但仍面對一定規模的反對力量,其政局發展將對區內形勢有一定影響;而巴林是典型人口稀少的阿拉伯富國,以油元來鞏固政權是主要手段,近日國內在野勢力突然冒起,是內部情況使然,還是受外部勢力影響,尚需研究,而倘若能成功逼使王室放權,將對海灣諸王權構成巨大壓力,值得持續觀察;至於伊朗和也門,由於已有廣泛報導和分析,在此不贅。
伯齊(2011/02/17):
自昨日留言,中東局勢又有重大發展,利比亞爆發大規模示威,企圖逼使最高領袖卡達菲下台,由於利國的黨政軍體制被視為是中東諸國中最穩固的,而其經濟亦較之鄰國為健全,故是次反對浪潮能否撼動現體系,將對其他實行強勢管治模式的政權如中共和委奈瑞拉等帶來啟示。
小龍(2011/02/17):
自伯齊兄再回應以來,不只利比亞,就連一向反美的內賈德內閣亦被響應北非「中東波」所波及。要求推翻獨裁體制及回應國內腐敗問題。伊朗雖被外間詬病為一政教合一之國家。但其反美的姿態,石油為其帶來的鉅額的財富都算是穩定國內的重要因素。而且在外部看來(一再強調這一點,皆因老子沒有波斯朋友),伊朗政府尚算廉潔,其實國內有甚麼不穩因素?究竟是抽水抽出禍還是美國特工因勢利導式去煽動今次示威?如果是後者,其實目標除了是伊朗之外,其打擊面更是對準某「崛起中國家」。至於原因就請諸位查查地圖及閱卷近日歐陸各大報,都有詳盡解釋。
其實如此的趨勢,掀動的已經不再是中東及北非諸國,是時候就連中亞突厥裔諸國的情況都需要注視。自顏色革命之後,新的親西方政府在中亞急速腐化,舊的親俄及中政府更對國內反對派絕不手軟。究竟這些國家的民眾究竟會如何回應這次的政治變動,或他們對這些教友有何意見,都是非常有趣的話題。
現在尚未看到有回應的國家 — 沙地,阿聯酋,阿曼,卡塔爾。全都是親美獨裁鉅富。
伯齊(2011/02/18):
小龍君談到伊朗的最新發展。伊朗的政治體制其實頗為民主,政府組織健全,主要矛盾並非在於政府(指總統及以下的各級行政機構)和人民之間,而在於肇始於伊斯蘭革命的最上層建築(即對憲法和國家大政有解釋甚至否決權的大教長和教士團等)和日益多元化的社會之間。總統在體制內並非國家元首(Head of State)只是政府首腦(Head of Government),以內賈德為首的民選政府,跟最上層建築亦有不少矛盾,是次針對內賈德的示威,不論是內部自發還是外部煽動,基於挑戰宗教權力仍為一大禁忌,不得不技術性將焦點投射在他身上而已。其實,伊朗的政治和經濟體系頗為成熟,官僚系統有一定的組織和效率,政黨和選舉亦運作得甚為暢順,跟穆氏和本氏等既個人獨裁又貪污腐敗的統治,不可同日而語,一旦能改革破除最上層建築的宗教影響,要成為鞏固的民主國家並非難事,當然宗教勢力的既得利益不會輕言交出權力,故而後續發展仍有待觀察。
至於海灣諸王權,雖然巴林以流血鎮壓收場,在野黨國會議員集體辭職,但其人口較少(只有一百二十多萬),國王仍牢固掌握國家機器,在野勢力不算強大,今次成為海灣地區的首個民主戰場,主要是國王的「油元派糖」不及鄰國闊綽,未來關鍵在於國王能否針對貧富差距和失業等問題推出有效政策,以及能否整合遜尼和什葉兩大宗派及其代理政黨,如能迅速妥善處理,應可暫且舒緩局面。
總括而言,人口相對較少的油國如卡塔爾、科威特和阿聯酋等,由於民眾普遍生活富足,它們所面對的民主化壓力仍然相對輕微。反而沙地阿拉伯的動向最惹人關注。沙國為區內王權統治之首,作為區內第一產油國,雖然坐擁龐大「油元」資源,但由於人口眾多(二千五百多萬),各種社會問題如失業情況長年存在,今次在野勢力曾試圖策劃群眾運動,可見其不滿。往後會否大規模發展,端看幾個因素:一,作為第一聖城麥加所在,宗教勢力向來深具影響,以至可左右國王的繼任人選,加之宗派林立,當中較激進者可能乘機打破派系間的平衡,以貫徹教義為號召,發動支持者抗爭,從而擴大本身教派影響力;二,沙國王室家族龐大,旁支眾多,王子數量多如繁星,不單控制政府部門和出任各地方首長,更掌握主要經濟命脈,甚至遠支宗室亦能借王室頭銜,在地方上呼風喚雨,以致於整個政經體系,王室和國家利益混為一談,廣泛的貪污腐敗令政治和官僚體系失效,全靠「油元」支撐,倘若有任何風吹草動,令「恐怖平衡」被打破,使民眾從「可接受/忍受」的狀態轉向不滿和抗爭,內部隨時出現連鎖反應,其結果未可知;三,沙國是美國在區內的頭號盟友和主要油源,美國多年來對沙國的高壓統治和人權狀況置諸不理,一旦沙國王權鬆動,在民主進程中極端力量抬頭,美國基於自身利益,可能會暗地扶植像伊拉克現政權和伊斯蘭長老會般的代理人為之抗衡,政局將無可避免長期處於動盪狀態。
無論如何,如筆者前文提及,阿拉伯部落酋長式的管治傳統深植中東諸國的政治文化,各國長期處於強人獨裁或王權統治,政府和官僚體系普遍貪腐,法治和產權觀念薄弱,政黨和選舉不成熟,公民社會欠奉,區內宗教勢力亟欲奉行神權統治,面面種種不利民主化的因素,推翻強權統治只是「大破」,民主進程隨時會出現中斷甚至倒退,要邁向全面鞏固的民主體系(「大立」),將是充滿變數,漫漫長路。
***** ***** *****
請前往本文末端的「迴響」欄目,繼續留意伯齊、小龍和其他寫作群成員的最新回應,亦歡迎大家利用「迴響」功能參與討論。
昨夜跟友人討論利比亞的最新局勢,誠然個人對於這數天的發展感到有點兒驚訝,因為利國的黨國結構一向給人以組織嚴密的印象,加上雄厚的經濟實力,很像東亞某大國的情況,可是,形勢頃刻驟變。如今利國獨立時的旗幟再度於國土上飄揚,縱使卡扎菲最終會否失去控制,從而被推翻,仍是未知之數,然而它給筆者的啟發是沒有什麼不可能。此刻筆者亦對某大國的前景感到樂觀,當然筆者相信大家同樣希望世界各地的民主進程都能順暢和平的完成,願上天祝福利比亞(以及某大國)的人民。
推介大家閱讀沈旭暉的〈卡扎菲獨裁的背後﹕部落矛盾與東西分裂〉(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10221/4/mtcp.html),從而了解利國的歷史政治形勢和最新發展。
1驚訝的不止伯齊,其實很多關心中東發展的朋友都有相同的感覺。而看完沈博士所寫的利比亞簡史之後,就更加理解中東及北非的殖民地遺毒難以根除。
東亞某大國的穩定建基於舊有勢力在數次的邊境爭端及國內政治運動上遭到消弭。然而,中東及北非諸國的舊王族勢力或因外國支援,或因地理問題,軍事強人難於清算舊勢力以鞏固政權。如果卡達菲都是如此危如累卵,有如梁武帝台城之危,則阿爾及利亞亦有重燃內戰戰火之危機。還是繼續的觀察吧。
另外推薦西班牙公共報的小知識欄:「內戰之說非空穴來風」。西班牙地理上與北非相近,且曾為伊斯蘭教國家。其對中東及伊斯蘭教國家發展之研究必比其他國家深入。公共報,國家報及世界報連日追縱「中東波」的最新發展。大家亦可以多多留意:
http://www.publico.es/internacional/362588/el-riesgo-de-guerra-civil-es-real
2沈文中提到利比亞的部落狀態,使我不期然想起利國,與厄立特里亞和索馬里等曾經同為意大利的殖民地,在非洲各帝國殖民地中,屬於最低度開發者,自二戰後獨立至今,部落這些國家仍有重要地位,而觀乎屬於不同帝國如英國和法國的殖民地,在獨立後各有不同的發展方向和問題,可見殖民者各自的獨特管治模式及其所帶來的現代文明,對各殖民地日後的政治發展有深遠影響。
3不止是殖民地的管理模式,邊界的劃分更是非洲各國的政治爭端的重中之重。北非的疆界尚由鄂圖曼帝國衰落,諸軍閥向殖民者靠攏而「自然形成」。但當殖民者在非洲諸部落尚未形成「民族主義」時就已經為他們定立「勢力範圍」,要鞏固之,或遷或殺。幾代之後,仇恨濃得化不開,而疆界亦然。故卡達菲西遷自的黎波里而避舊王族,一如朱全忠遷唐帝於汴而避李茂貞及黨項,有擺脫舊勢力而知其不可能根除。今日的動亂或許早種於當時的權宜之計。
4另外,南蘇丹的獨立,亦是一次擺脫殖民陰影的創舉。雖北非及南蘇丹的政治事件在文化,地理上風馬牛不相及,但或許標誌著後殖民時代的結束及新時代的開端。
小龍君所言甚是,南蘇丹獨立,將打破二戰後以殖民地或聯邦疆界為獨立準則的國際體系,會否導致新一波民族獨立風潮,還有待觀察,他日將另文探討。
說回利比亞,現在的情況有如卡氏所言,一則他無職可辭,這可是真話,因自政變推翻國王,利國實行所謂的革命體制,文無總統,武無將軍,卡氏以革命指導者之姿,在幕後掌控一切,比某國的總工程師做回普通黨員,還要早二十年;二則他揚言一旦死去,國家必因無人能控制局面而四分五裂,這亦可能被其不幸言中,因利國部落各自為政,人民對部族的認同甚於國家,而王室在獨立前本只統率東部,不具全國聲望,是故被卡氏輕易推翻,他構建革命體制取以代之,將本身對上層建築黨政軍的控制,結合各部落首長的權力平衡,是故能牢牢掌握權柄達四十載。近期廢王後人謀求復辟,能否獲得各部落和宗派的支持,不單決定其能否登位,更極可能是國家會否「索馬里化」的關鍵,拭目以待。
5亦因伯齊兄所言,卡達菲既非總統,又非元帥,只是偉大的革命者。其政權建基於其與各部落的利益關係,所以他對今次騷動的反應是諸國中最為強烈。一來國家人口稀少,很多地方「山高革命遠」,且通信相比其他地方不便,而動亂亦集中於城市,容易清剿。且與西方世界和解已久,有著石油的關係,西方不敢隨便譴責。所以我們將會不斷看到調動僱傭兵清剿示威者。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杜絕革命蔓延的可能性。以確保諸酋長不會倒戈前王族。「索馬里化」就算在卡達菲百年之後都不會有太大可能,正因為有索馬里這個前車之鑑,且其地處地中海要道,西方諸國絕不容許有第二個索馬里出現於地中海,這個歐陸文化腹地。
另外巴林的反對浪潮亦有緩和的跡象。這次的中東波,真是來得快,也去得快。
6加插一個小疑問,今次卡達菲的鎮壓用的不是嫡系,亦不是本土部隊,而是在友國招攬僱傭兵,究竟有何含意?
7正如小龍君所言,由於利國向來是非洲以至其他洲份發展中國家人民偷渡至歐洲的跳板,歐盟每年給予利國鉅額財政援助以打擊偷渡潮,一旦利國情勢失控,將引致「防人牆」崩塌,一發不可收拾,尤其是對岸的馬爾他和意大利,更是首當其衝,筆者記得多年前遊歷馬爾他時,曾有當地人談及對利國人感到厭惡,緣於後者仗著自己為區域大國,坐擁雄厚資源,財大氣粗,他們在馬國遊玩時,經常以勢凌人,不把這小島國的居民當回事,種種因素使歐盟今次高度戒備,以防不測。
至於卡氏為何以僱傭並為鎮壓主力?一則誠如先前所說,利國人民對部族的認同甚於國家,今次倒戈的軍隊,均非來自卡氏所屬部落,原因除了是民眾的不滿情緒,亦在於卡氏中央政權和各部落間的利益分配問題,因而卡氏對非嫡系部隊的掌控出現鬆動;二則卡氏所屬的部族位於南部,跟的黎波里有一段距離,其在首都直接隸屬的武部隊人數不多,孤掌難鳴,須加強實力;三則鎮壓內部跟對外戰爭不同,本國軍隊未必能貫徹軍令,忍心下手鎮壓民眾,從新聞報導時有部隊倒戈,以至空軍機師丟棄戰機逃走,因而卡氏引入僱傭兵以代之,僱傭兵團主要以外國人組成,當兵只為打工,不少更是窮兇極惡,認錢唔認人,鎮壓起來絕不手軟,只要卡氏有大把鈔票,自有效命之徒。其實,僱傭兵在非洲是常見現象,由前軍人經營的僱傭兵公司,更是不少國際和國內戰爭(不少位於非洲南部和西部)的要角,例如電影《血鑽》等電影就有交待相關情節,甚至美國亦曾僱用黑水公司等「外判商」在伊拉克執行防衛任務,以稀釋正規軍人力和資源投入的數字。
巴林方面,主要是王室跟各宗派在討價還價,由於現在傳媒焦點在利國,巴國能否以「油元」和局部放權換取和解,仍有待觀察。可以肯定的是,還未被波及的海灣諸王權和敘利亞等,勢必加強對內部的監控,弔詭的是,這可能會產生反效果,加劇社會不滿和反對派的反彈,因此,所謂「第四波」民主潮的影響,還須假以時日才能完全揭盅。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