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保障的骨節眼---中國自行生產藥物及疫苗
2010年12月29日,《信報》報導指香港衛生署針對兒童的肺炎疫苗,竟然是對流行了一年多的血清3型肺炎無效。在香港,談及醫療保障等話題,總是離不開「公營VS私營」、「融資制度」等等,但是較少人去思考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藥物和疫苗的供應」。
香港的衛生署反應遲鈍,未有使用最新疫苗,固然值得譴責。但藥物和疫苗的供應,同樣需要批評,及鼓勵國人共同努力改進的。據衛生署及各大藥廠的資料,香港的肺炎疫苗主要由兩所藥廠供應,分別是英國葛蘭素史克(GSK)和美國惠氏(Wyeth)。
本來,在人類共同進步的角度出發,哪個國家民族有卓越的科研成就,都是值得欣喜的,可是,倘若中國的醫療必需品,仍然大規模依賴外國生產及供應,我們,包括中國和香港,都無可避免在藥物及疫苗價格的問題上被予取予求,而且既然藥廠在國外,它對中國及香港人更無任何社會及人道責任,即如今次疫苗無效的荒謬情況,藥廠無責任必須通知香港政府有最新型號的疫苗,在商言商,更可能為求「散貨」,誘騙香港衛生署使用舊型號。
香港人壽命漸漸增長,對醫療保障的意識日高,可是我們的眼光仍然集中於金錢,社會討論「公營VS私營」、「看病誰付錢」等,自求多福的香港人更自費購買醫療保險。金錢很重要,但金錢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貨幣貶值怎辦?人家不賣怎辦?作為有遠見,對民族利益有承擔的政府,應該投放社會資源去建設屬於中國的藥物及疫苗生產。我參看了我國的衛生部網頁,我一方面認同中國政府集中資源讓民眾看得起病,但另一方面,我未有看到中國對藥物及疫苗生產有前瞻性及戰略性的思維及規劃,我希望這只是資訊上未有公開政府的部署。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zcfgs/s7846/200904/39876.htm
我希望中國和香港政府,為全中國人購買最實際的醫療保險:把今日的社會資源,投資藥物及疫苗生產。
不止是疫苗,香港人一直都覺得一切是老奉的,我們只需要用錢買,自己就不用研發。我們有東江水,有大陸大量而保障供應的菜蔬肉類,因此在水資源和糧食科研方面,香港甚少投入。
我也贊成要儘快投資研究醫藥疫苗等,但是這投入要見效,需要很長時間,而且投資額之大,單靠香港也未必足夠。跟大陸科研機構合作,是值得探討的方向。
1講真句,有國產疫苗係咪真係有香港人敢用先?
2呢d會死人嘅野真係制唔過嫁
做好生產,當然要包括質素保證的制度啦。
3還要搞好政治上的監察制度、國人的治學精神,真係好長遠囉~~~
但無論如何應該要有這個方向的推進,才有功成的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