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道與政術---中華文化基礎系列(一)暨選民自我成長系列(一)
拜異化媒體及愚民教育所賜,坊間謬誤,以為政治就是權謀,權謀就是行騙,然後政治就是行騙。我先不講經典不講學說,只講常識。做事有目的,有方法;同一目的,可以不同方法;不同方法,有不同的效果,更有不同的副作用。所謂的「未戰而廟算勝」(《孫子》〈始計〉),就是在出擊動身之前做好分析和評估,估量一下所運用的方法能否達到目的。其中,「權然後知輕重」(《孟子》〈梁惠王上〉),「謀者所以違害就利」(《吳子》〈圖國〉)
人生當中的抉擇,都是制定目的,運用權謀,然後執行。倘若有人說:「我由大埔去馬鞍山」,然後他坐火箭,很明顯,他口裡所說的,並非他的目的,因為他所用的方法,根本不能達到他的目的,顯然,他的真正目的,並非口裡所說的。評價一個人,不是以他所說的,而是觀察他所做的與所說的是否一致,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就是這個意思。
到這裡,我希望帶出兩個問題:
1)政道,即為政的目的應該是甚麼?
2)政術,即與目的相配的政治手段。
第一個問題,看似簡單:既然政治就是管理眾人之事,那麼把眾人之事,即衣食住行仁義禮智,都管理好,就是政道的正道吧!對,最理想就是如此,這亦是儒家中人的治國觀念。但是,事實上有些人所抱持的政治目的,是殘民自肥,最明顯的例子,現今香港的房屋政策,並非為了使人安居,而是令人將大部份的收入貢獻到樓房住宅。
政道與政術,是關聯的:第一個層次的意思,是「術必須與道相配才會成功」,這很顯淺,由大埔坐火箭到馬鞍山,在現今不會成功;第二個層次的意思,是「術的安排,隱約悄然反映背後的道」,這亦不深奧。
再用香港的房屋政策做例子。倘若政道是令人安居,那麼,再推下去,則應該是香港的所有人可以有其住房,再推下去,年輕人有正當方法成家立室,再推下去,無論哪個收入水平,都有適合的房屋供應,再推下去,低收入的人,有租金廉宜的公屋,稍有收入,可以有中價住房租或賣,高收入者,可以住貴價花園洋房。倘若政道是百姓安居,那麼政術就要相配,就是多元房屋供應。倘若有人口講:「香港的房屋政策,是令人安居。」然後,實行出來的政策,是公屋的收入上限很低(即搵多少少錢就很容易不合資格),但是不合資格者卻不能負擔得起租屋或買屋(不管私人還是公帑津貼的居屋),唯有死捱難捱,直至肝衰竭,或者參與沉迷賭博富可敵國的金融遊戲(炒股票,美其名曰投資),才可有機會結婚成家的話,那麼,其道,根本不是令人安居。這是從政術的效果逐步推論出來:現在的房屋政策,其客觀現實是維持求過於供的張力,令平價住房的樓價繼續上升,再推下去,是為了地主的利益。佐證就是近年的平價樓供應何其少,但地產商就繼續屯地,所為的就是繼續讓樓加上升,稍後才推出小單位。這就是從「政術」推理其「政道」的思考方法,本來亦不深奧,但坊間會稱之為「陰謀論」。我用香港的房屋政策做例子,因為地產霸權已經是眾所周知,以上我的所謂推論,其實是路人皆見,我被謔稱陰謀論然後影響讀者學習的風險大大減低。我只是示範了最基礎的推論方法。
這篇短文的主旨有三:
1)政治目的隱密,口講未必真,甚至,口講的只是蠱惑人心,是手段的其中一部份。
2)政治手段隱約悄然反映背後的政治目的。
3)從政治手段所產生的客觀效果,層層推演,了解其政治目的和國格人格,並引以為鑑。
思考關鍵字:
中國共產黨的「和諧」、「民族復興」、「和平崛起」等口號,美國的中東及亞洲政策,中世紀歐洲十字軍東征,漢武帝「獨尊儒術」,選民力量的「票債票償」行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