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冷血,蔡醫保重
人稱蔡醫的蔡元雲,是我生命當中其中一位很重要的人。他提醒了我,志業與打工的分別;他提醒了我,必須做自己真心相信的事。我永遠都會尊敬蔡醫。我絕對絕對不會懷疑蔡醫是真心愛護香港的年輕人。蔡醫年輕時曾經行醫5年,他為了服務年輕人,毅然放棄醫生的工作,去「醫人的心」,創立突破機構。他對年輕人的愛,貫徹到生活當中,遇到年少無依誤入歧途的年輕人,他會親自照料啟迪---他真的把年輕人帶進自己的家,與他們生活,從而教化他們。
蔡醫一連三個星期在《信報》撰文,呼籲特區政府及香港人將目光投放到年輕人身上,看看現今年輕人的生活,為他們的未來綢繆。他的所有論點,我都非常同意。扶持年輕人成長,家長才是第一關鍵,教師是第二關鍵,除此以外,還需要社工及各界志願人士多多支援。
蔡醫的文章,其實已經說得很白:綜援制度,只講金錢而缺乏支援,未必能滿足孩子的需要;學校師生比例太低,教師無時間照料特殊需要的學生;年輕人身邊缺乏成長楷模,容易走歪。解決這些問題,就是資源分配,這就是政治。
申領綜援的家庭,總有一些遭遇和難關,是外人無法理解的。每個人遇到困難,都想有人扶持和鼓勵,只要獲得適當支援,自然有能力解決困難,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以金錢支援經濟困難,亦應該以心靈啟導和心理輔導支援思緒困難,而後者,是香港社會福利制度當中極度欠缺的。很多熱心的社福機構和社工,很希望以不同的角度手法支援弱勢,可是,在一筆過撥款的苛政之下,社福機構被逼壓低社工薪金。政府政策,把社工視為「不吃草的千里馬」,這不是「社會各界」的問題,這是政治問題。
學校的情況亦一樣。教師每天面對年輕人,很直接了解年輕人的現況。可是,理應是負責急救的前線教師,現在都自身難保。其實要推行高質素的教育,並不需要天文數字的公帑,以我自己的經驗,每所60位老師規模的學校,多加10位教師,已經天壤之別。起高鐵有錢、申辦亞運有錢、每晚射激光有錢,辦高質素的教育?對不起,無錢。這已經非小班與否的問題,這是師生比例的問題,教師課節太多的問題,備課苛刻的問題。政府政策,把教師視為「吃少少草就識飛的天馬」,這不是「社會各界」的問題,這是政治問題。
蔡醫說得很白了,社會福利制度和教育制度,已經不能照顧年輕人的成長需要。蔡醫呼籲,社會人士志願支援年輕人。我彷彿看到,蔡醫的心在淌血。現有的政治制度解決不了政治問題,竟然要由一位長者謙卑地懇求社會大眾,免費無償地貢獻(日做12個鐘,晚上和星期六進修完後僅存的)時間,去支援有需要的年輕人,做他們的成長導師。這個政治制度,還可以不改變嗎?
蔡醫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