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後」呼喚社會公義
近月來,積極參與社會運動的「八十後」青年成為公眾焦點。很多人都問:他們為甚麼會這樣?
錯誤理解不可取
要了解「八十後」,就必須先矯正一些對「八十後」的錯誤和偏頗看法。
第一種是陰謀論。有劣評指「八十後」是「一小撮受人利用的青年」、「別有用心」、「有幕後黑手操縱」云云。這種亂扣帽子、亂打棍子的思維和手法,絕對是惡意製造和剌激敵我矛盾,與特區政府力倡的「建立和諧社會」對着幹。對於這種惡言醜行,特區政府如能帶頭理直氣壯地高調抨擊,既可紓緩社會矛盾,又可贏取民心,一舉兩得。
第二種是將「八十後」視作一般的青年問題。一些人本着一套陳腐思想,把「八十後」的舉動當作另類青年行為問題,以為只要加強教育、開辦更多文娛康體活動等,即可解決。這完全是一套當年英國殖民政府在「六七暴動」後的青年工作模式,遺留至今,供愚昧者抱殘守缺。香港回歸已十多年,這種殖民地思維根本不合時宜。而且,有一點不可忘記:殖民統治和殖民思維,以及殖民地主子離開後所留下的殖民體制,無論如何懷柔,本質上就是不公不義。
第三種是過分強調青年「無出路」的問題。隨着時代轉變,社會上升階梯日窄,青年在住屋、就業、建立家庭等重大人生問題上難有出路,怨氣頓生,遂有走上街頭之舉,這是近來輿論界對「八十後」較為一致的看法。不過,「無出路」雖然是問題,但絕對不能過分聚焦和放大,否則,就會很容易將「八十後」錯誤地視作一群為了上樓、上位、賺錢而上街「發爛渣」的貪婪之輩,對香港青年造成誣蔑。
上述的謬論和誤區,主政者如果有丁點兒頭腦的話,是很容易明白和避免的。
青年愛香港爭公義
要找出「八十後」青年投入社會運動的最主要原因,必須先就一系列問題找出答案。
為甚麼「八十後」青年要保育皇后碼頭、天星鐘樓這些不能賣錢的古董?為甚麼他們要揭露超級地產財團「發水樓」、「縮水樓」等等的欺詐斂財手段?為甚麼他們在「發展經濟可以為你們帶來就業和上位機會」的利誘面前,不為所動?為甚麼他們要連續四天在寒風之中作「每二十六步一拜」的街頭苦行?為甚麼他們要維護一條與自己完全沒有金錢利益關係的小村?為甚麼他們要關心一群與自己完全沒有親屬或朋友關係的村民?為甚麼他們要投入一些沒有一毛錢進賬,而且會有很大機會失敗的抗爭?……
答案只有四個字──社會公義。
在人們問以上問題前,生於香港、長於香港、熱愛香港的「八十後」青年,已經不斷地問:香港人均年收入約三萬美元,為甚麼仍有那麼多老人家要拾荒、要住在每呎租金高於豪宅的籠屋?香港的貧富懸殊為甚麼在發達地區之中最嚴重?為甚麼超級財團會得到源源不絕的利益輸送?為甚麼賺盡香港市民血汗的超級地產財主,坐擁富可覆國的財富和政治利益之餘,還要經常不可一世地以撤走資金來恐嚇市民?為甚麼小市民窮一生的努力,都無法換來合理的居所?為甚麼一般打工仔女的職業保障越來越少、工時越來越長、工資卻越來越低?為甚麼香港財富不斷增長的同時,小市民的生活質素卻越來越差?大部分人創造的的財富為甚麼只會流入一小撮最富有、最貪得無厭的人的口袋之中?香港只求賺錢、不顧一切的發展模式,出了甚麼問題?缺乏社會公義的香港出路何在?……
「八十後」青年徬徨地提出諸多問題,源於他們如何看待香港。青年到底視香港為一隻可以宰之而取金蛋的鵝、一塊只供淘金發財然後移民的跳板,還是一個合乎公義的美好家園呢?他們以赤子之心選擇了後者。於是,為香港吶喊、呼喚社會公義、建設美好家園,就成為青年的理想和動力。
不論任何人,要正確認識投身社會運動的香港「八十後」青年,都必須從社會公義出發。「八十後」告訴大家:「舊的發展老路已走到了盡頭,香港必須用比高鐵列車更快的速度,走上公義社會的康莊大道。」
其實不一定是世代的問題,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觀吧。好多八十後都不一定持有所謂八十後持有的觀點。同樣,一些年紀較大的,或許正贊同和支持社運。
1千里雪君說得對,即使是相同的年齡組別亦會有不同的取態.。不過,認同現行建制的八十後,不會有抗爭行動;不認同現行建制的八十前,或因包袱太重(如正在供樓)未能參與抗爭。結果,積極抗爭而又能發揮最大影響力的,就是不滿現行建制並沒有包袱的青年。不要小看過一點點的人數,中共一大召開時,只有13個代表出席,他們真可說是當時四萬萬人口中的一小撮。
2看都有人肯出來爭取社會公義, 好感動. 讓我這個不是80後都要扮下是80後, 因為[社會公義]是各年代都要行出來!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