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安居成泡影
10月14日,行政長官曾蔭權公布了2009至2010年的施政報告,羅列了施政大方針,其中「房地產市場」有251個字,顯然不是報告的重點。然而,這少少的251個字,卻成為報告公報後的社會討論熱點,特首和其他官員在市民、媒體的連翻追問下,應對得非常吃力,甚至要為之前所說的話作出調整和「解畫」。社會對現時住宅樓價過高的關注,明顯大出特區政府意料之外,也反映問題非常嚴峻。
樓價過高安居難
現時一般打工仔女要「有瓦遮頭」,難如登天。特首在發表施政報告後出席「烽煙」節目時,就收到不市民直接向他大吐置業難的苦水。特首明白市民置業安居的需要,除了推介「4000元一呎的單位」外,還教導市民置業之道:一方面可以先租屋,一方面是「如果你買第一層樓,都要買細間的、偏遠的、同二手樓,一路上車(首次置業)慢慢供,供大佢(即「細屋換大屋」),好多香港人買樓都係有咁嘅過程」。
特首關心民間疾苦,值得一讚。但是,即使是「細間的」、「偏遠的」,對於一般打工仔女來說,也是一個「難」字。根據統計處八月出版的《二零零九年四月至六月綜合住戶統計調查按季統計報告書》的第62和63頁,2009年第二季的性別、主要行業和職業的就業人士就業收入中位數,合計為每人每月10500元。以天水圍的嘉湖山莊一個576呎的中低層單位(合乎細間的、偏遠的、二手的原則)計,現時呎價約2300元,售價約132萬元。一名月薪10500元的打工仔,不吃不喝,不花一毛錢,也要10.5年時間才能儲到這一筆「天價」。
或者有人認為這是胡說八道的笑話,因為莫說10.5年,人不可能10天不吃不喝。現在,讓我們再看另一個「笑話」。一對相戀數年的同齡男女,以入息中位數計,月薪共21000元,在28歲(據統計處數字,2008年的女性初婚年齡中位數為28.4歲)時結婚,結婚支出用光了之前數年所儲的錢。婚後,這對年輕夫婦,無樓、無資格申請公屋,月花6000元租屋、5000元交通和膳食、3000元各種雜項開支,另各自付3000元(合共6000元)供養雙親,剩下的就只有1000元。如想每月儲下這可憐的1000元,買一個132萬元的偏遠「蝸牛穀」,三成首期為39萬6千元,需時396個月,即33年,期間樓價不可以再升,因為升一成就是10多萬,首期就要更多。「上車」後,再供20年樓。完成整個53年儲首期和供樓的過程後,這對年屆81歲的小夫妻就可以擁有一個完全屬於自己的安樂窩了。期間,他們不可有孩子、不可有大病、一定要確保自己能活超過81歲、一定要確保有僱主聘用自己工作至81歲、不可遇到裁員減薪(實體經濟無起色之下更不可能奢望加薪)……至於買「4000元一呎的單位」、「供大佢」,就要留待中六合彩頭獎了。
以上所說的是笑話嗎?是的,這是一個笑中有淚黑色的笑話。向特首大吐苦水的小市民,所說的內容,都有這個黑色笑話的影子。特首在施政報告第9至50頁闡述「經濟為先」,在第51至80頁闡述「優質生活」的施政方向。但是,報告公布後,公眾卻將焦點幾乎完全放在區區251個字的「房地產市場」之上,「經濟」和「生活」尚且如此,報告中的其他內容就更不用說了。那麼多的計劃闡釋、宏圖大計,都抵不上這251個字,就知道市民內心對目下的住屋問題有多焦慮、多不滿了。
政府政策是樓價過高的根源
多年來,一直有人以為「地少人多」是香港樓價過高的主因。地少人多是事實,卻未必與樓價過高有關。10月15日,特首在回應有關樓價的提問時,就表示「政府有無限能力摧毀樓市」、「一個政策摧毀樓價就好容易」。可以肯定,無論政府推行甚麼政策,香港的7百萬人口不會大幅減少,1100平方公里的土地更絕不可能大幅增加,如果「地少人多」這個必然和無法改變的事實是樓價過高的主因,政府就不可能有無限能力摧毀樓市,任何一個甚至是一萬個意圖摧毀樓價的政策都不會是「好容易」。因此,特首老實地說出了一個事實:政府政策是樓價過高的根本原因。
從遠古時代的「有巢氏」傳說,到今天的樓價問題,都說明居住是人的基本生命和生活所需。有安穩的住處,才能令人對自身有安全感、對身處的地方有歸屬感。當安居成為大多數勤奮老實的打工仔女永遠無法得到的必需品時,這個社會的安定和前途,絕對是令人擔憂的。特區政府可以袖手旁觀嗎?
(原文載於香港商報2009年10月28日)